互联家居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广告位
当前位置: 主页 > 装修 >

21解读丨钢铁行业即将纳入全国碳市场,年减碳量预计有望达千万吨

2024-12-06 19:13 [装修] 来源于:证券之星  阅读量:19447   
导读: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雷椰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卢陶然北京报道 12月5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钢铁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技术指南钢铁行业》(以下简称“《钢铁核查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 距离全国碳市...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雷椰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卢陶然 北京报道

12月5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 钢铁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技术指南 钢铁行业》(以下简称“《钢铁核查技术指南》” )征求意见稿。

距离全国碳市场启动首轮扩围信号释放已经过去了近3个月。此前,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2024年将作为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首个管控年度,2025年底前须完成首次履约工作。如今,钢铁行业被纳入全国碳市场还差哪一步?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COP29期间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全国碳市场需要加快建设。生态环境部每年都在全国范围内对重点行业组织开展年度的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工作,对重点行业碳排放的配额分配方法、核算报告方法、核算要求指南、扩围实施路径等也开展了专题研究评估论证,相关的技术文件起草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正在积极推动,争取尽快实现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首次扩围。

在2024年中国碳市场大会上,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独家专访时表示,中国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发电、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造纸、航空等重点行业,这八个行业占到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75%左右。争取尽快实现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首次扩围。将分阶段、有步骤推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更多重点行业;逐步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碳配额分配方式,逐步提升有偿分配比例,使碳价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碳减排成本;不断丰富交易品种、交易主体、交易方式,进一步提升市场活跃度,完善价格发现功能。

多位业内人士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表示,《钢铁核算与报告指南》修订具有五大亮点:定义了联合报告主体、明确了核算边界和排放源、增加了数据质量控制方案章节、为自动监测预留空间、明确间接排放不计入年度碳排放量。钢铁行业碳排放核算难度高,新指南的征求意见是全国碳市场扩围的重要步骤,表明全国碳市场扩围正积极推进。在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后,如不考虑钢材市场供需对实际产量的影响,仅从行业控碳能力出发,减排效益将于2027年前后逐步显现,预计年减碳量有望达千万吨。

钢铁核算、核查指南具有五大亮点

本次发布的两个征求意见稿的内容有哪些亮点?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蔚蓝地图创始人马军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此前发布的《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指南(试行)》适用于所有行业的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但不涉及钢铁行业企业的生产特点和具体参数。此次征求意见的《钢铁核查技术指南》,则给出了钢铁行业的碳排放核查方法和要点,旨在增强钢铁行业碳排放核查工作的规范性、提高核查工作质量。

马军进一步指出,本次《钢铁核算与报告指南》修订有以下五个亮点:首次提出钢铁行业联合报告主体的定义;明确了企业层级与工序层级的核算边界及排放源;增加企业数据质量控制方案的专门章节;为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自动监测预留空间;明确间接排放不纳入企业年度碳排放量核算。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刘锋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碳排放领域最困难之处在于如何测量与核算,钢铁行业本身是排污排碳“大户”,势必会参与到碳排放的治理中,在技术和管理层面也要跟进治理。

“此次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两份征求意见稿,针对钢铁行业的工艺特点制定了详细的核算方法和工作流程,在方案实际落地后,既有利于钢铁企业进行有效、科学的碳核算,也为未来与国际接轨提供了更多空间。”刘锋介绍。

刘锋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强调,钢铁行业的碳排放核算和管理的科学化,对于未来有可能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也有重要借鉴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钢铁行业温室气体核算方法已经经过了两次调整更新。

有业内专家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对比201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中国钢铁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以及生态环境部在2023年更新的《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填报说明 钢铁生产》,此次发布的两份文件中,核算边界更加接近钢铁企业最新生产实际,核算要求更加易于理解和实际操作。两个重点变化均符合行业预期,一是仅核算直接排放,更加明确了全国碳市场的交易边界;二是加强对数据质量控制的相关要求,从源头加强市场公平和监管。

2023年,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填报说明 钢铁生产》中指出,企业层级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范围包括: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净购入使用电力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净购入使用热力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固碳产品隐含的二氧化碳排放。与之不同的是,本次《钢铁核算与报告指南》明确,企业层级温室气体排放源包括消耗化石燃料排放、过程排放、固碳产品隐含的排放。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碳资产管理中心负责人赵禹程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两者相对比可以发现,最新版《钢铁核查与报告指南》删除了净购入使用电力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和净购入使用热力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此为与以往最大的不同。赵禹程解释称,主要是因为全国碳市场扩容后,将有火电、钢铁、电解铝和水泥四大行业。删除钢铁行业净购入使用电力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和净购入使用热力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是为了避免碳排放的重复计算,可使得支撑全国碳市场运行的底层数据更加准确。

刘锋也认为,核算方法不断更新是一种科学的态度,“用可持续的标准做可持续的减排。”他表示,一方面钢铁行业因其工艺流程复杂的特性导致碳核算较为困难,另一方面要用钢铁企业的实践来检验核算标准是否科学有效。

钢铁行业正式纳入全国碳市场为期不远

全国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制度创新,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

“钢铁行业工艺流程特别复杂,碳排放核算的难度远高于首批纳入全国碳市场的火电行业。”马军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两份征求意见稿是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准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示出全国碳市场扩围正在积极推进。

赵禹程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征求意见稿的发布不意味着钢铁行业已经正式纳入全国碳市场,“纳入全国碳市场的标志是,被纳入的企业分配到全国碳市场的注登账户和交易账户。不过当前,离钢铁企业被正式纳入全国碳市场已不远。”

赵禹程认为,在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后,如不考虑钢材市场供需对实际产量的影响,仅从行业控碳能力出发,减排效益将于2027年前后逐步显现,预计年减碳量有望达千万吨。

刘锋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了同样的观点,“钢铁行业距离真正纳入全国碳市场尚有距离,从征求意见的发布到形成条例规定,一方面需要给企业反应时间,让企业学习、实践,另一方面有许多细则恐难以形成固化规定,还需要时间调整打磨。”

赵禹程表示,若钢铁行业被纳入全国碳市场,企业会面临行业减排压力增加、年度履约限制、行业竞争加剧等挑战。与此同时,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将激励钢铁企业加大在绿色低碳技术方面的研发投入。通过技术迭代与创新,企业可探索能耗更低的生产工艺并使用高效节能设备,提高资源利用率且减少碳排放。另外,钢企与上、下游企业可以合力研发绿色生产工艺,打造绿色低碳产品,在公认的绿色协议或框架下实施绿色采购和绿色销售,共同构建绿色产业链和供应链,打造绿色低碳生态圈。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编辑:苏小糖)

广告位
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