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报告文学“六分跑,三分想,一分写”?
“非虚构”能否取代报告文学?报告文学的根本是什么?6月8日,一场主题为“仰望星空,敬畏生活”的名家与上海大学文学博士团对话活动在朵云书院·旗舰店举办,理论专著《唱响新时代之歌》同时首发。 由文学理论家张陵撰著的《唱响新时代之歌——何建明新时代报告文学创作突破与创新》从理论层面记述当代报告文学领军人物何建明近20年的创作特点和创作实践,采用文本细读法,从何建明的创作切入,剖析报告文学的“时代主题”“人民精神”“人物塑造”“国家叙述”“大美乡愁”“理论思想”“民生文学”等方面,试图寻找到能够把握中国报告文学的时代创作规律和实践方向的方式。 书中提出,中国报告文学是时代的文体,报告文学也是民生文学。只有真实反映生活,报告文学才有认识世界的思想,才有改变命运的力量。进入新时代,中国报告文学积极反映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积极参与反映国家脱贫攻坚,建设小康社会、乡村振兴、走共同富裕道路等国家“民生”战略的实施,再次承担起文学反映现实的主力军任务。 从1978年创作第一部长篇报告文学开始,40多年间,何建明创作了超过60部报告文学作品,绝大部分是长篇报告文学,《国家》《那山,那水》《诗在远方》《山神》《大桥》《革命者》《浦东史诗》《石榴花开》《我心飞扬》等受到读者欢迎。在张陵看来,何建明的作品之所以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其作品具备时代性、人民性和文学性。“深入生活”是报告文学创作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谓“六分跑,三分想,一分写”的创作经验,形象地揭示了报告文学优秀作品宝贵的密码。报告文学创作特点之所以和其他文体不同,就在于报告文学比其他文体更依赖“深入生活”。 何建明与上海大学博士生导师、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谭旭东带领的文学博士团就“仰望星空 敬畏生活”主题展开对话,探讨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学追求与创作理念,共话当代报告文学的发展方向。何建明强调,要重视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建设,报告文学理论、评论长期处于薄弱状态,与当今报告文学越来越强劲的创作势头并不相称。他呼吁报告文学作家、评论家和理论研究者齐心协力,为新时代报告文学理论研究探索建立新的话语,为年轻一代文学创作者提供有益的实践经验。 活动由作家出版社、上海何建明文学研究院和朵云书院主办。作家出版社社长鲍坚表示,《唱响新时代之歌》的出版,让读者更容易解读作家在一线创作实践中获取的报告文学理论与创新思考,更为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研究开创新气象。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编辑:山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