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高质量发展引擎
新年伊始,各地重大项目建设掀起开复工热潮,奋战一季度开门红。多地明确要求树立“以项目论英雄”的鲜明导向,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拿出“起跑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的干劲全力推动重大项目建设。 重大项目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2022年,我国聚焦重点领域和“十四五”重大工程,扎实推动投资政策落实,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投资的关键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在房地产开发投资明显下滑的情况下,全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突破57万亿元,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支撑作用显著,发挥了拉动经济增长和优化供给结构的双重效应。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3年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我国人均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只有发达国家的20%至30%,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仍有许多薄弱环节,企业研发创新投入意愿不断增强,扩大有效投资有潜力、有空间、有动力。重大项目建设是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抓手。从重大项目的投资领域看,各地既有交通、能源、水利、生态环保、民生等领域补短板投资,也纷纷加大了对5G、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布局力度。 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产出。扩大有效投资,要在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调结构上加大力度,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以重大项目的稳中提质,牵引带动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做好2022年已开工项目的接续推进工作,保障好项目建设所需的要素资源,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另一方面,要围绕基础设施和制造业,提前实施部分“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加大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补短板力度,支持制造业企业改造升级。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强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领域建设,强化对保障民生需求重大事项支持力度。 重大项目建设“加速跑”,离不开有力的要素保障。要坚持政策跟着项目走、要素跟着项目走,统筹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等资金,依法合规加强项目资金保障,加快释放政策效能;要高度重视做好项目储备,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的良性循环;要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依法依规推进项目建设,切实防范投资项目风险隐患;要继续完善支持政策,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约60%,调动社会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积极性,对增强投资活力、保持投资稳定增长至关重要。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编辑:牧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