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碳中和表现榜正式启动院士专家共议减碳“最佳方案”
在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什么是最佳解决方案。 在8月18日举行的首届金融零碳峰会上,首份中国企业碳中和绩效榜正式推出首届中国企业碳中和绩效榜以能源绿色转型为年度主题,聚焦绿色与创新,旨在以科技为创新驱动力,推动能源产业从资源,资本向技术转型 零碳,绿色的理念已经深入到各个行业的发展规划中碳中和绩效榜将发掘R&D各行业企业的优秀案例和节能减碳技术的应用,提升绿色能源技术在全球碳中和浪潮中的竞争力第一财经可持续商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旭峰说 企业通过深度参与碳中和绩效榜评选,可以对标国际最新标准,发现自身缺陷,完善企业碳中和体系,帮助企业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 在当天的启动仪式上,来自绿色低碳领域的专家学者就碳中和转型挑战的多维分析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市场导向的碳减排路径 能源的结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中长期来看,企业应该如何看待这种机遇和挑战,制定合理的阶段性减碳目标和路径 为此,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院长黄镇表示,能源转化是双碳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核心,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从发展趋势来看,光伏,风能等一些可再生能源总是大有可为 就碳市场而言,未来碳排放配额将由免费变为有偿,碳市场未来无法完全覆盖建筑,交通等部分领域所以也建议国家针对这些领域出台一些相关政策,比如碳税黄镇说 从数据上看,截至7月15日,中国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额近85亿元那么,与上述内容相匹配的碳市场应该如何协同工作呢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表示,总体来看,我国碳市场运行平稳,初步体现了碳市场在促进碳定价和企业减排方面的功能同时,市场覆盖排放配额达标率约为99.5%,也是一个较高的数字 但碳市场目前还是一个绩效型市场,整体运行规模不是很高,流动性也不是很大,市场上有一个‘2080’现象,即80%的交易集中在合同履行前一个多月,20%的交易分布在其他时间同时,整个市场的参与企业包括排放控制和电力行业,这类企业需要对碳市场有一个熟悉的过程赖晓明说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赖晓明建议,第一,推动碳市场扩容,包括推动其他行业尽快纳入全国碳市场交易,以增加市场需求的差异性二是要推动不良实体进入市场,增加市场的活跃度和流动性第三,要考虑探索有偿分配机制第四,要探索建立碳衍生品市场五是要加快企业碳管理能力建设 目前全国碳市场价格在40元/吨—60元/吨之间赖晓明表示,目前影响碳市场价格的主要因素是当前的减排需求和成本在此基础上,市场机制开始发挥作用要借鉴欧美或国内试点的经验,加快全国碳市场的一些机制建设,包括扩大交易范围,增加交易差价等 不过,赖晓明也提醒,在扩大行业覆盖面方面,最重要的是让碳排放数据和相关核算方法更加科学,从而制定出科学的配额分配方法。 那么,上海实现双碳目标还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 第一财经总经理,第一财经可持续商业研究中心主任陈也建议,首先,抑制高能耗,低水平项目的发展是一个基本前提二是要不断推进绿色产业结构转型,使产业在低碳环保的产业链轨道上持续发展第三,要加大力度培育和支持绿色低碳循环产业的新技术和新材料,包括这些材料未来的产业化应用第四,要深化人们对绿色转型价值观的认同,包括消费和生产中绿色低碳元素的融入 技术推动产业发展。 作为绿色低碳产业转型的核心,主体在技术研发领域面临哪些挑战。 黄镇说,目前,中国的化石能源约占总能源结构的85%但是,在非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目标下,化石能源的比例需要降低到15%左右这是一个质变,需要一些颠覆性,革命性的技术突破来解决这些问题 挑战在于,第一,在国家政策下不断激发科技创新的原始动力其次,要大力发展碳市场,碳市场实际上给了碳排放一个非常明确的价格信号有了这个价格信号,就可以通过市场提供一定的技术创新需求第三,由于高校也开发了一些绿色低碳领域的关键技术,如何让这些技术走出实验室,进入应用,仍然需要突破最后的‘一公里’障碍 至于绿色技术的标准,黄镇也表示,在绿色技术标准的范畴中,有一个产品碳排放核算标准体系,也就是说,某一种产品的碳排放有一个相应的核算标准该标准涵盖了从原材料到生产,销售和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的核算 黄镇解释说,这对企业的好处在于,在标准下,企业可以知道整个生产链中哪些环节的碳排放量高,减排潜力大,或者可以体现控制策略的实施等这样的企业每一个产品都是低碳产品,这也是一个碳排放核算标准体系的意义所在 对于下游消费者来说,碳排放核算标准体系建立后,可以进一步做一个‘碳标签’也就是说,个人的碳足迹也可以有一个标签,可以引导消费者购买碳标签下的绿色电力和绿色产品,有助于建设低碳社会黄镇说 作为地方碳市场之一,上海碳市场自2013年11月启动以来,已覆盖27个行业300多家企业,为推动上海低碳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接下来,上海碳市场将如何融入国家发展 赖晓明表示,一个方向是研究和考虑扩大地方碳市场,另一个方向是建立上海的碳包容机制,主要针对中小企业的减排项目与配额市场不同的是,碳包容是一种基于约束的激励机制,这种机制也被纳入了我们今年双碳工作的重点工作范围 陈认为,双碳目标会给各主体带来一些内生的机会,包括:第一,从消费的角度来看,会给消费者的观念和选择带来一些变化,最终促使企业做出一些改变其次,从资本的角度来看,由于现在资本注重企业ESG的发展,所以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企业第三,碳市场的发展也会引导企业做出一些市场化的调整 谈及企业需要做的准备,陈建议,第一,企业可以从产业链的角度审视自己,如果有需要再造的部分,可以及早准备第二,在资产配置过程中,如果需要调整资产结构,企业也可以借此机会进行改变第三,在技术层面,企业可以纳入绿色和低碳方案,以实现替代第四,企业也可以开始考虑相关人才的储备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编辑:余梓阳) |